第二卷
明初大迁移-苏州百姓移居杨州、苏北、沿海各地 …44
2012-04-16 15:20:54  编辑者:

    苏北、杨州、天长等地常听到人讲:“我们是在明代从苏州阊门迁来的。”历史学家顾颉刚在《苏州史志笔记•苏北人祖籍多苏州》中也说:“孔大充及其夫人杨质君,皆苏北人,告予苏北人多于明代自苏州迁去,皆云老家在阊门。予谓自苏州迁去甚有可能,明太祖得天下后大量移民,使众寡略等,自宜以江南之庶调剂江北之荒,然谓所移者皆阊门则殊不可信。”这与我们四谱记载的始祖从苏州阊门迁徙横、冶山耕隐倒是不谋而合。
    由于元末明初连年征战,使苏北人口遭到巨大损失。苏北平原人口凋低,田地荒芜。朱元璋移民江淮,是为了恢复当地经济,“以江南之庶调剂江北之荒”,何况凤阳本是朱元璋的发祥地。洪武三年六月谕中书省曰:“苏松杭嘉湖五郡,地狭民众无田以耕,往逐末利而食不给。临濠(今安徽凤阳)朕故乡人,因多未辟,土有遗利,宜令五郡民无田者往耕,就所种田为己业。”明顾公燮《消夏闲记摘抄》也说:“徙江南富民十四万以实之,私归者有重罪。”洪武二十三年“又命湖杭温台苏松诸郡无田之民,往耕南迤南滁等处闲田。”有的苏州移民,是为了躲避元末明初及明成祖“靖难之役”的战火而迁到苏北去的。如苏州有一支郑氏,系出荥阳,由歙迁吴,家于阊门,明成祖靖难兵起,江南震动。郑克明字客民遂弃产业,渡江而北,相传始至如皋南城,继迁白蒲镇之西村,后称郑家园(江苏如皋《郑氏家谱》)。顾祖昌避元末兵乱,自吴郡寓居高邮,旋迁通州城西(南通《顾氏宗谱》)。
   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,也有苏南居民迁往苏北的。在先民眼里,也不排除朱皇帝的“报复”。朱元璋派兵攻打苏州城,苏州人民出力支持张士诚,坚守平江达10月之久。故移民说:“明主积怒,遂驱苏民实淮扬两郡”。苏北有些地方传“洪武赶散”之说。《扬州市志》:“明初‘洪武赶散’则是一次由苏南向苏北的人口大迁移,扬州是人口输入区。《滨海县志》:“洪武赶散之民,来到海州以南地区的芦苇荒滩遂各插草为标,占为民地,以作避兵之计”。明顾公燮说:迁凤阳苏州富民,私归者有重罪,欲回乡省墓,无策,男女扮作乞人,潜归祭扫,冬去春回,迄今沿以为例,届期不得不出,竟为生意,非省墓之谓也。至于移民都说来自苏州阊门,自是不可能的,阊门成为苏州的代名词,或许阊门是移民集中待出发之地。少数移民来自苏州阊门,有家谱记载,大部分是靠世代口述相传,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阊门情结了。
    明洪武年间的苏州移民渡江后,首先集中于杨州、兴化等地,然后向盐城、山阳(淮阳府治)、宝应、涟水等处扩散,向北推进到海州、泗阳一带,遍布于苏北各个地方(参见吴必虎《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》)。再从语音角度看,苏州移民在苏北平原很大聚居区是兴化和三泰(泰州、泰县和泰兴)。兴化方言至今保留着不少吴语痕迹,三泰地区的方言保留了一些吴语语言特点。元末明初苏州居民迁往苏北,在笔者阅读的家谱材料中有13例(其中一户迁徙时间不明),其姓氏是:张、郑、唐、陆、祁、居、解、廖、刘、顾、戎、孔、袁。其中不乏著名人物的姓氏。如宋代民族英雄陆秀夫,亦属苏州陆氏谱系中人物。秀夫殉国后,他的儿子陆繇流亡到苏州,至繇之子陆海于元代元统二年复迁回盐城。诗人刘禹锡(772-842),洛阳人,于唐太和五年至八年任苏州刺史,他的十七世孙一元为避靖难兵乱,携子成仁、仁礼由姑苏再迁泰州东北之刘家荡。解七二是明初奉命自苏州阊门迁居兴化龙舌津头的,奉什么命,是去开荒,还是另有政治原因,没有明说。这13户中自称是从苏州阊门迁去的有五户之多,迁往苏北的是盐城3户、兴化4户、杨州3户、泰兴、宝应、如皋各1户。因所见家谱有限,从苏州迁往苏北的,不会仅限于六县。苏州移民到苏北后,经过艰苦奋斗,有的作盐丁煎盐,有的读书耕作,有的干其他营生,生存下来,并融入当地社会,对苏北的经济文化起了推动作用。现在来看各地的方志是怎样记载的。
    海安:明初因连年战乱和水患,苏北地区人烟稀少,土地荒芜。官府强令苏州等地居民迁徙江淮,海安一带有大批移民陆续迁入。迁入者与当地居民逐步融合,一起拓荒垦殖,对近代海安地区的农耕文明有肇始奠基之功(海安县志)。
    宝应:明苏州徙民江淮,宝应人口渐增(宝应县志)。  
    兴化:明初苏州百姓迁入的时候,兴化土著已迁至天津卫一带。《水浒传》作者施耐庵就是苏州移民。咸丰《施氏族谱》序言称:“吾兴(化)氏族,苏迁为多。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,于洪武初由苏(州)迁兴化。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。”兴化县状元明朝首辅李春芳(1510-1584)也是苏州移民后代。移民们对苏北平原的文化地理产生深远影响。
    盐城、射阳:明初,大批苏州人迁至县境伍佑、新兴两盐场,充作盐丁。永乐元年一批苏州人、杭州人和嘉兴人避乱流入县境。(《盐城县志》1993年)。据考,明洪武元年,苏州阊门有徐、李、周、张等姓迁到北洋从事盐业和农业生产。张姓到盐城东乡(今射阳县特庸乡码头村)落户时,从苏州带来一棵银杏栽种在宅边,经过600多年,树高达20余米,树围3.97米,枝叶繁茂。据调查盐城张姓与我族始祖晓山为同宗,第四次修谱时廿世孙锡泉公曾去调查。(《射阳县志》1997年版)  
    南通:朱元璋定鼎金陵,乃下令招抚流亡,并从江南移民前来开荒耕种。(《南通县志》1996年版)  
    沭阳、金湖、邗江、天长等地县志,都记载苏州等地移民的迁入,许多空旷隙地得到开发。到清代后期,上海、无锡、苏州等地一批现代化城市开始形成,需要大批廉价的劳动力,而苏北的自然条件毕竟差些,旱涝不断,引起了苏北地区农民大批向苏南、上海一带移民,从此历史又翻过了新一页,而留在苏北地区的一些住户,依然存在着阊门情结。
    按读许多姓氏家谱都说明初自苏州阊门来,如建湖程氏、孝友堂朱氏、会稽堂夏氏、高氏、三凤堂薛氏、张氏横山大瓦等,现摘一短文如下  “吴趋自有史,请从阊门起。”这是陆机在《吴趋行》里提到苏州的 句话。 伍子胥象天法地始筑吴都,阊门便是这座城池“气通阊阖”的首门,当年吴国的大军当年就从此门浩荡而出,西进伐楚。所以又叫“破楚门”。它见证了苏州城两千五百余年的沧桑变迁。金阊繁华,历代歌咏者不绝,阊门即事诗就有好多首,唐朝的张继,明朝的唐寅都曾经写过。苏州人对唐寅的那首《阊门即事》似乎特别青睐,至今还广为流传。“世间乐土是吴中,中有阊门又擅雄。翠袖三千楼上下,黄金百万水西东。五更市贾何曾绝,四远方言总不同。若使画师描作画,画师应道画难工。” 清朝的孙嘉淦在《南游记》里提到苏州阊门,用了这样的描述“居货山积,行人流水,列肆招牌,灿若云锦。”乾嘉年间,十里金阊店铺多达数万家,丝绸、染织、烟草、米行、杂货、药材、珠宝、古玩、茶寮、酒肆、菜馆、戏院、青楼等等,各行各业应有尽有。民宅、会馆、公所、行帮、商会又与之相依为邻,阊门一带真正是五方杂处之地。难怪在红楼梦中说“阊门者,很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。
    <苏州市志>中这样记载:“洪武初年为加强国家统治,开发落后边远地区,实行戍边屯田制度,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,洪武五年(1372年)迁苏州阊门一带富户百姓,至杨州、天长、高邮、金湖、苏北、沿海等地区。”其涉及人口之多、波及面之广,几乎是史无前例...

勗支系廿三世孙文贵调查整理